2020年的疫情,到现在仍然没有结束。
科技的进步变得不再让人兴奋,所有的一切都变得平常起来。
消费主义、享乐主义、贩卖焦虑充斥着所有人的生活,给所有人一遍又一遍的进行精神按摩。
越来越多的人变成了为了达到目标,其他人或是资本赋予他们的那些个目标,的行尸走肉。
人类只想活在当下。
2020年的疫情,到现在仍然没有结束。
科技的进步变得不再让人兴奋,所有的一切都变得平常起来。
消费主义、享乐主义、贩卖焦虑充斥着所有人的生活,给所有人一遍又一遍的进行精神按摩。
越来越多的人变成了为了达到目标,其他人或是资本赋予他们的那些个目标,的行尸走肉。
人类只想活在当下。
不仅是信息的爆炸,知识同样的爆炸。
很多时候,很多内容都存在过度解读。
过度解读,反而失去了对这个世界最直观、最全面的感受。
实际在更新游戏内容之后,可能预期出现三种情况:
1. 反响热烈;
2. 反响平平;
3. 没有声音。
非常实际的,最终的情况就是没有声音了。
预期很简单,游戏价值 = 用户优越感体验 / 游戏投入;
那么降低用户的投入预期,不断增加用户的优越感体验,从而达到价值突围,产品突围,似乎是一个非常不错的衡量方式。
实际上,从优越感的给予上,就出现了问题。
没有确定的群体,抛弃用户画像带来的问题,就是希望能够获取到更多的泛用户。但是这样也出现了一个问题:当你的测试数据,经验积累的平台过于单一时,你的用户群体也就变成了这个平台的群体。
而不能否认的,群体间的差异性和优越感的诉求是天差地别的。
犯的最大的错误:能力有限的情况下,想要的太多,做到的太少。
有时常常会把问题复杂化,实际上就是表现出来一种对底层需求的把握不足,真正的好的需求或者方案,都能用短短几句话甚至几个字来找到感觉。
认为自己独一无二,自己的设计独一无二或者略有所长,这些都是最平凡的想法(事实上每个人都是这么想的)。
正是因为每个人都有这样的认知,才构成了这个平凡的世界。
不管是优越感,虚荣,攀比等等,永远来自于自身的感受,用唯心主义一点的话:我不存在,这个世界也就不存在了。
过于要求自己的内容不同,甚至出现了一些洁癖的影子。
创造需要一些与众不同的底子,但是最重要的是,这些东西不能变成逆势而为的借口。
时代
所有这一切最有一起的地方,莫过于通过自己本身,去感受,去观察这个世界。
知识的传递,努力的学习,理解,进而跳脱,亦或是重新组织形成新的知识和理论。
所有的这一切都有着梦幻一般的色彩。
观察正在发生的事情,了解已经发生的事情,憧憬未来的时代。
这个世界如此的广阔,却又如此的狭窄。
人们对生活充满着各种各样的幻想和期待,却有深深的陷入在各自的路径依赖之中,过着普普通通的平凡生活。
或是本质,亦或是超脱本质。
一切的一切也就是这样罢了。
最近在思考电影院现象:前排的人站起来,后排的人也会站起来。从而表现出一种没有自组织情况的群体自我伤害功能。
这和我之前思考的另外一个现象一起思考就很有意思了。
公交车的用户传递打卡:当公交车很挤的时候,后门上车的用户需要在车头打卡,所以需要把公交卡传到前面去打卡。表现出一种混乱状态下的自组织。
用户需要在向前传递的其他用户中,找到最信任的那个,从而快速建立起来路径,剩余的所有人也会尽可能的使用这个路径。从而能够维护出一个保证群体最低安全感的基础。
当用户表现出来被需要的状况,利己和利他的转换能够带来结局的不同。在强行操作势必会造成巨大浪费或者损耗的时候,或许能否转变整体的心态的设计及引导,才是真正需要思考和研究的对策。
如果一个活动内容奖励社交货币,那么这个活动需要提供额外的社交货币。
塑造一定程度上的产品割裂感,这种割裂感能够吸引到用户初期的注意。
但是一段时间之后,或者在产品考量的初期仍然是需要一定的品质内容和逻辑支撑。
割裂感只是一个结果,实际上如果是通过足够基本的逻辑衍生出来的产品内容,必然带有一定的突破性和割裂感。
臭鼬工厂的核心理念问题:
1. 有没有价值?
2. 客户会不会认为有价值?
3. 客户如果有钱会不会买单?
大类 | 字段 | 说明 |
---|---|---|
新颖性 | — | 成果的新意。包括过程、技术、材料、方案等相较于世界关于该领域内外的成果,以及对未来的影响。 |
— | 原创性 | 同类成果中少见的 |
— | 震撼性 | 评估开始前就能令人震惊的 |
— | 萌芽性 | 可引发高度原创性的结果的(种子) |
解决度 | — | 对于问题情况所提出的要求,该成果的满足程度 |
— | 价值 | 通过考察,因为满足了要求,具备价值 |
— | 逻辑 | 符合某一学科内的定律 |
— | 用途 | 在其领域内公认具备实际应用的 |
加工和整合度 | — | 成果由不同要素整合后的连贯程度 |
— | 组织 | 有组织性 |
— | 优美(优雅) | 准确到位 |
— | 复杂 | 各种要素综合在一个或者多个层级上 |
— | 表达 | 表达清晰,易于理解 |
— | 加工 | 仔细斟酌和反复加工 |
一级群居本能(不需要触发条件):
1. 寻求群体认同
2. 恐惧群体指责和排斥
二级群居本能:
1. 寻求群体尊敬
2. 寻求对群体的支配权
3. 承担群体责任
触发条件:
个体的某方面能力展示,并获得尊敬和支持。
(是生物对外界刺激的必然反映)
逆反:逆反是对自我的保护,出于动物本能,当感受到自己在群体中的地位受到威胁时。
人在寻求自己群居本能的时候,可能会触发其他人的逆反。
最近从团队成员口中听到一个有意思的话:
“你给我的排期都是满的,我没时间去做其他事情了。”(这里面的你指代的是PO)
这句话非常有意思,也非常有典型性。
首先翻译一下这句话:
“你给了我很多我觉得没有价值的事情,没有时间去做更有价值的事情。”
根据实际的语句,我们分析出来以下这些问题:
这里实际上默认接受的一种情况是:你给了我。
这在很多团队中都是非常非常常见的。但是实际PO的核心是确认价值,这也是我觉得敏捷最为核心的地方:专业专项,动态平衡。
而“你给了我”这个事情实际上是违背整个逻辑的,所以很多团队在敏捷的实际操作上是降维的
在这句话里面暴露出来的问题,就是实际情况下,这个敏捷团队中的价值判断是没有达成一致性的。
那我们来看看在敏捷中通过哪些方式来保证一致性:
途径 | 说明 |
---|---|
私下讨论 | 在提出故事点之前的团队内自组织讨论 |
plan meeting | 确定故事点达成一致时 |
做的过程中 | 在实际制作过程中(站会时 |
实际情况下会在这些场合进行多重保证,但是显然,这部分是有问题的。
在追问的实际过程中,会问到:那什么是其他事情呢?
最多的可能是:我想把美术搞搞好,我想把测试搞搞好之类的。
那这里也是一个很基础的问题-沟通专业性。实际上更多的希望团队基于INVEST原则来进行沟通,至少在具体事务层面有这样的沟通理解。
敏捷团队的核心是在于:内容可变,资源和时间固定。
所以没有时间是观念内的一个巨大误区。
对于一般团队向敏捷团队转型的过程,没有时间或者deadline等等这些问题是需要特别小心处理的。因为一个不妥当,就会敏捷方式就会降维成一个更加混乱的瀑布方式。
这句话实际暴露出来的一个底层问题是:团队并没有保证最大化价值,也就是沟通存在问题。
显然团队成员和PO之间,关于价值大小是没有达成一致,或者都是有一定的误解的。
在这种情况下,提高沟通效率和沟通品质是至关重要的。
最后的问题就是关于翻译的问题,即把其他事情翻译成有价值的事情。
这是一个典型的自我降维逻辑,在很多的确定性项目中,这样执行会使得事情变得简单,成员会对相对路径更加清晰。
但是这种自我降维最大的问题,不是发生在团队和PO之间,恰恰发生在团队成员之间。
比如:有人降维成把UI做好,有人降维成把测试做好,那么在每个人都自我降维的方式中,整个团队的沟通就瘫痪了,成员之间没有一个统一的对于产品本身的衡量标准。